“白葉一號”入川七年了,“感恩苗”長出“數字大腦”
7月1日,廣元市青川縣蒿溪回族鄉地坪村“杭州—廣元茶葉綜合示范產業項目”里,加工車間機械轟鳴,正在炒制夏秋茶葉。去年底,地坪村引進外地茶企,開發夏秋茶,延長茶產業鏈條,帶領群眾增收致富。該村110余畝“白葉一號”基地也包含在其中,將隨著今年的夏秋茶,銷售到國外。
7月1日,地坪村“杭州—廣元茶葉綜合示范產業項目”里,工人正在攤晾新采摘的茶葉。張敏 攝
蒿溪回族鄉黨委副書記陳明劍告訴記者,由企業統一管護采摘、制作、售賣夏秋茶,地坪村每畝茶園可增收1000多元。
2018年,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并提出愿意捐贈1500萬株茶苗(“白葉一號”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同年7月4日,“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向貧困村捐贈白茶苗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青川縣成為四川省唯一的受捐縣。
7年來,在浙江和青川的共同努力下,“白葉一號”在青川扎穩了根,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群眾奔富的“致富茶”。目前,青川縣共建成“白葉一號”標準化種植基地7075.5畝,預計在2028年前后,全面進入豐產期,每年鮮葉產量可達70萬斤、產值可達2.8億元,帶動基地村7900戶農戶,戶均年增收約9000元。
看變化:
從全靠腳底板到茶園長出“數字大腦”
7月1日,艷陽高照,青川縣木魚鎮紅旗社區“白葉一號”基地里,剛被修剪的茶樹僅有約30厘米高,高溫下,葉片略有卷曲。
“空氣溫度35℃,土壤濕度29%,需要澆水。”青川縣鼎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李成點開手機上的“青川茶智”,查看了當天茶園的溫度和土壤墑情后,作出判斷。
打開噴灌系統,細密的水霧很快彌散在茶園中,迅速帶來絲絲涼意。
2022年3月,浙江安吉捐贈的“白葉一號”茶苗落戶紅旗社區,建成標準化基地101畝,采用公司托管的形式,全部托管給了鼎源茶業公司開展日常管護和經營。
“平時管護很輕松,不需要經常來盯著。”李成說,“青川茶智”平臺系統配備了溫度、風、土壤墑情等監測系統,一旦有異常,浙江和青川的專家都能隨時調看。如發現問題,將通過系統派單給所屬地塊的茶農,提醒他們及時處理。
“以前靠人工灌溉,整個茶園管護一次要100多個工時,花費上萬元,通過‘青川茶智’一體化澆水施肥,一個人一天就可以完成灌溉任務,水、電、人工等花費不超過200元,大大節約了成本。”木魚鎮副鎮長王林算起經濟賬,“2024年,該茶園首次試采鮮葉800斤,在‘青川茶智’的幫助下,今年鮮葉產量增長到1200斤。”
“過去管護全靠腳底板,現在茶園長了‘數字大腦’,茶園農活少了,茶農更愿意種茶了。”青川縣茶產業發展事務中心主任馬浩強介紹,“白葉一號”數字駕駛艙由西湖幫扶工作隊于2021年在地坪村啟動建設,2023年4月陸續投運。
該平臺集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于一體,配套了氣象觀測站、土壤墑情傳感器等,可以實時采集溫度、濕度、土壤氮磷鉀等10類生產數據,形成茶園“數字孿生”模型,幫助茶葉專家和茶農判斷茶園情況。
截至目前,青川縣已建成數字化茶園2467畝,實現了對“白葉一號”的精準管理。
謀未來:
研發“白葉一號”新茶飲,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徑
汽車從G212國道駛入山路,山勢起伏,道路曲折蜿蜒。
山下,偌大的白龍湖在太陽照射下,波光粼粼。山腰,一壟壟茶樹被修剪得整整齊齊,好似條條綠絲絳。茶園上方“浙川共建白葉一號茶葉產業基地”的字樣格外引人注目,提醒人們沙州鎮青坪村到了。
7年前,首批由黃杜村捐贈的“白葉一號”茶苗落戶在此。7年來,依托“白葉一號”,青坪村走上了致富路。今年全村1354畝“白葉一號”總產值超600萬元,曾經的“清貧村”已經變成了富裕村。
依托“白葉一號”,村民采茶,現場結工資,在家門口也能掙到不錯的收入。 青川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今年我家光靠‘白葉一號’鮮葉和加工的干茶銷售就掙了10多萬元。”村民強錫香樂呵呵地說。為了感謝浙江的幫助,5月底,她還到杭州,向浙江的親人們、安吉縣黃杜村的鄉親們送上了感謝信。
2021年,青川縣探索“返租倒包”經營模式,強錫香主動承包200畝茶園。家門口就業讓她既照顧了家庭,又掙了錢。現在,她還擔任了廣元市青川縣湖廣白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青川產的‘白葉一號’內含物豐富,在市場上十分走俏。”馬浩強介紹,以“白葉一號”創建的品牌“青川白茶”已斬獲6項國際大獎,品牌價值突破2億元。
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更多村民加入“白葉一號”產業。“最近兩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村民內驅力更強了,回來的年輕人也多了。”沙州鎮副鎮長張一說。
今年,青坪村30歲的村民宋杰回家干起了茶葉收購,不光賣自己家的茶葉,還幫助村民銷售,“我跑得勤,在家干了2個月,掙了約6萬元。”
大學剛畢業的村民強錫華則與人合伙一起盤下了鎮上一處閑置茶葉加工廠,準備開展茶葉加工。“‘白葉一號’扎根后,村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浙江幫助了我們,我們也要把茶葉發展好。”強錫華說。
扎根7年,“白葉一號”的產業鏈越來越長。現在,“白葉一號”基地已經被納入了全鎮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計劃。在沙州鎮井田壩大橋橋頭,一座農文旅融合綜合體正拔地而起。建成后,這里將配套茶葉科普教育、茶葉生產、農特產品銷售、游客體驗等業態。同時,當地還瞄準“網紅經濟”,準備邀請當地網絡達人,以直播的形式,吸引游客,拓寬茶葉銷路。
本地茶企也在積極探索。“一是做好明前精品茶,保障‘白葉一號’的好口碑;二是利用好明后茶,制作價格更實惠的茶葉,擴大銷售面;三是走好茶旅融合路線。”李成說。依托省外多個銷售網點,李成開始試水接待游客和研學團隊,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1000余人,綜合收入超10萬元。
今年,在浙江的幫助下,青川縣研發了“白葉一號”新茶飲,還計劃引進凍干茶生產線,促進產業升級發展。
隨著更多“白葉一號”進入盛產期,“白葉一號+”的新探索將在青川次第推開。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