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薯“升值記”
6月的杭州,梅雨和烈日交替出場,在雨水和高溫的催促下,臨安天目小香薯的綠葉連成一片又一片,甜蜜正在這片土地悄然生長。
“你看,雖然現在它還沒有完全成熟,但芯已經是黃色,也已經有明顯的甜味了。”玉禾相約生態農場的農創客裘立迫不及待地扒出一只小香薯嘗了一口。經過精心培育,他對今年的果實充滿信心。
即將到來的7月,杭州市臨安區今年第一批天目小香薯就要成熟,近1.2萬畝土地上產出的果實,將銷往全國各地的餐桌。從2002年至今,這顆不過巴掌大的紅薯,已經成為天目山腳下無數村民的致富“金疙瘩”。
紅薯變成“金疙瘩”
天目小香薯,是杭州的“老網紅”了。
2015年前后,天目小香薯就借助杭州的電商發展優勢“起飛”,在全國走紅,產值一度達到1.2億元。到今年,僅電商渠道的小香薯銷售額,就已達到3億元。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觸網”之前,天目小香薯就已經憑好滋味香飄杭城。
2002年,杭州靈溪甘薯專業合作社在全國率先引種小香薯成功。由于其營養價值豐富,加上個小、味美,迎合了城市家庭消費需求,市場不斷擴大,形成產業。
位于臨安天目山腳下的九里村,是杭州最早開始嘗試種植天目小香薯的村莊之一。村民劉美鳳給我們講述了她經歷的“小紅薯變金疙瘩”的故事。
2005年,當劉美鳳和丈夫決定辭去工作種紅薯時,其他人都認為他們“瘋了”。在那個年代,紅薯多是農戶種來喂豬的,家人更是直言:“這東西沒人買的,還不如種水稻實在。”
劉美鳳雖然心里也有點打鼓,但她對專家有信心:“這可是我們省農科院研發的新品種,其他地方沒人種過,既然是先進的,肯定能賺錢。”
讓劉美鳳鼓起勇氣的新品種,是省農科院在臨安研發試種的紅薯“心香”。不同于普通紅薯,它個頭很小,有金色的糖芯,皮薄如翼,細膩無筋,味道甜糯。
天目山區健康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堿性富硒泥土,以及純凈的山泉水,孕育出了品質最好的“心香”。這片土地,用最珍貴的營養回饋了劉美鳳一家的耕耘。
起初,他們只是在村頭大樹下擺個筐零賣,后來把生意做到了城鄉大巴上。當發現城里人很喜歡小香薯時,劉美鳳一咬牙,背起小香薯就扎進了杭州市中心的農貿市場。
“隔壁攤位的紅薯,一斤兩毛;我的小香薯,一斤六塊。”劉美鳳笑了,三十倍的價差,剛開始讓不少客人皺眉:“你這紅薯這么小,怎么還賣這么貴?”
她也不急,第二天直接搬來一口鍋,揭開蓋子的剎那,蒸騰的熱氣裹挾著番薯的甜香撲面而來。“嘗嘗看,不收錢!”她笑瞇瞇地招呼著路人。這一嘗,就再沒人嫌貴了——幾乎每個試吃的人,都會拎走幾斤。
一來二去,買小香薯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不少單位、企業食堂的相關負責人來找劉美鳳大批量訂購,家里的紅薯地從十幾畝擴張到六十幾畝。靠著這份甜蜜,劉美鳳家蓋起了兩層樓房,買了小汽車,養大了一雙兒女。
劉美鳳也記不清,“天目小香薯”的名字是什么時候開始叫起來的了。她只知道,那時候的天目山腳下,村民們家家戶戶種起小香薯,村鎮里年年舉辦小香薯文化節,“天目小香薯”的品牌也越來越響。
再過幾個月,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在臨安召開。“到時候各個國家的客人們都能嘗嘗小香薯,好山好水出的農產品,就是不一樣哩。”劉美鳳笑著說。
給小香薯開“處方”
多年下來,小香薯產業的日益成熟。但連年種植也導致天目山當地番薯已出現品種退化、產量下降、品質降低的情況,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為解決這一問題,讓臨安的天目小香薯更有市場競爭力,2023年,臨安區農業農村局通過調研、分析,決定把全面提升小香薯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2024年,臨安制訂發布了小香薯產業三年行動方案和產業化建設項目實施管理細則,從標準化育苗種植基地建設、規模種植、機械化引進、品牌創建、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政策引導,鼓勵農戶多種薯、種好薯。
首先推廣小香薯脫毒種苗。趙琳是杭州市農科院派駐天目山鎮的科技特派員。她通過多次調研,在確認種苗等制約發展的因素后,與浙江大學合作開展不同產區番薯病毒病普查,并利用小滴液化法對莖尖進行脫毒處理,幫助原有番薯品種脫掉病毒,從源頭上改善種苗。產量上,脫毒種苗的番薯苗比農戶普通留種的種苗高出39.6%。
脫毒苗解決了品種退化的問題。但要想小香薯產量提升、種植成本降低,還有很多堵點需要打通。
土生土長的臨安人裘立,從浙江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后,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家鄉的農田里。本來打算種植水果的他,卻鉆研起了天目小香薯這一土特產。
脫毒苗有點貴,農戶購買意愿不強,怎么辦?裘立建起了15畝的育苗基地,專門進行薯苗擴繁,有效降低了脫毒苗的成本,讓更多的農戶能夠享受到技術的紅利。
杭州夏天比較容易出現旱澇等極端天氣,容易影響小香薯的品質和產量,怎么辦?在玉禾相約生態農場,他們用上了微蓄微灌肥水一體化技術,對小香薯進行統一精細化給水給肥,讓產量和品質都更加穩定。
“以前總覺得種紅薯‘土氣’,比不上水果賺錢。可后來發現,小香薯才是我們臨安真正的寶貝。”裘立感慨道,做農業必須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2024年,臨安已建成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標準化生產基地3000余畝,標準化種植面積近5000畝,統一實行大戶規模種植,同時建設了4個育苗中心、1個統一分級中心。臨安天目小香薯供不應求,地頭價均比往年提高15%左右。
“通過統一育苗、標準化生產,可以說目前在7、8、9月這個檔期的市場上,臨安本地的天目小香薯品質還是很‘能打’的。” 臨安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應學兵說。
“老網紅”如何續寫甜蜜
現在打開電商平臺,幾乎一年四季都能買到天目小香薯,銷量很不錯。“大家越來越重視健康生活,吃得少但吃得精,在飲食中優質旱雜糧比例逐漸增加,小香薯個頭小、味道好、營養足,所以才這么受歡迎。”劉美鳳說,即便20年過去,天目小香薯依然好賣。
如今,國內不少地方也開始種植小香薯。隨著種植面積越來越大,本地小香薯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臨安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應學兵認為,要穩住天目小香薯的“江湖地位”,還是要在品質上下功夫,“不僅產量要提升,還要把天目小香薯的品牌價值做出來:‘中國小香薯在浙江、浙江小香薯數臨安’是我們的目標。”
為了做好品牌,臨安想了很多辦法。
比如做好統一的包裝、分級,讓小香薯賣相更好。
在於潛鎮天目小香薯供銷共富優選中心,一條價值90多萬元的小香薯流水線,每天可以為20000多斤滿身泥土的小香薯“洗澡”:自動水洗、烘干、分揀,通過重力傳感器稱重,把小香薯們分成小果、中果、大果3個品類對外銷售。這樣一來,消費者收到的小香薯,不會再滿是灰塵,而且大小均勻。
再比如,對臨安天目小香薯的品牌標識進行強化。現在,臨安天目小香薯有自己統一的包裝,包裝上都貼有產品防偽溯源碼。消費者只要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這袋小香薯的生產地信息,有效防止其他地區的香薯“冒充”臨安天目小香薯。
目前,臨安區正在進行“臨安天目小香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工作,把品牌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這么好吃的小香薯,有沒有可能開發更多元的小零食,比如小香薯條年糕、飲品?”應學兵說,臨安人種了二十多年小香薯,其實它不僅僅是一塊“金疙瘩”,更像是一座“甜蜜礦產”,還有很多可能性可以挖掘。據悉,臨安區規劃建設“天目現代農業科創園”,將重點突破種苗繁育、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三大短板,進一步打開小香薯銷路,為農民開辟致富新路徑。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