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打好“四張牌”!探尋“林下生金”密碼
林下經濟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涌現的新生事物,在促進山區林區保就業、惠民生、增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這一綠色富民產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對發展林下經濟進行了部署。
作為集體林大省的廣東,全省超過一半的土地覆蓋于林地之下,林地總面積1.62億畝,森林蓄積量為5.7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約為全國平均數的兩倍;各類自然保護地共計1361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綠色家底”為廣東林下經濟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坐擁豐厚的 “綠色家底”,加上省委、省政府又正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加速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縣鎮村綠化美化,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兩山”轉化廣東路徑。多重利好加持下的廣東,目前林下經濟發展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積累了哪些可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就此,南方農村報記者深入粵東西北及珠三角各地開展調查。
打好政策牌,繪好林下經濟發展“藍圖”
仲夏時節,走進嶺南大地,四處綠意蔥蘢,生機勃發。韶關市仁化縣的竹林間,農戶正彎腰采集飽滿的靈芝孢子粉;茂名高州市的荔枝林下,蜂箱錯落有致,金黃的蜂蜜緩緩流淌;河源市和平縣的油茶林下,崗梅、三叉苦等森林藥材豐茂生長;惠州市博羅縣的森林下,成群結隊的走地雞在林蔭下自在覓食……
這幅多元立體的林下畫卷,就是當前廣東大力推進綠美生態建設,不斷優化林分,持續改善林相,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牽引下,廣東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激發群眾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熱情,努力提高林地產出率,積極探索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力爭實現“一畝山萬元錢”,全力以赴為“再造一個新廣東”貢獻林業力量。
在政策引領下,廣東林下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林下經濟經營面積已達3241萬畝,產值527.1億元。同時,廣東還創建了1個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德慶)、30個省級林業特色產業發展基地;5個國家森林康養基地、67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含試點);18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94個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培育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35家、廣東省林業龍頭企業375家。
廣東林下經濟的蓬勃發展,得益于歷屆政府的高度重視,早就出臺相關政策,為林下經濟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并堅持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據了解,從2012年起,廣東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林下經濟發展意見的通知》《關于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油茶營造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探索“林藥”“林果”“林禽”等林下種養模式,全力推動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努力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兩山”轉化路徑,讓千萬畝青山真正變成了群眾的“致富靠山”。
2024年9月,廣東省林業局又與廣東省財政廳聯合啟動了廣東省林業特色產業發展獎補項目,支持大埔與龍川的油茶,始興與仁化的竹子、清新與和平的森林藥材全鏈條發展,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新模式。
打好改革牌,激活林下經濟發展活力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動、植物種類,進行合理種植、養殖的產業模式。
作為南方重點集體林區,廣東超過一半的國土面積是森林,超過九成的林地歸集體所有。從1981年開展林業“三定”工作開始,經過40余年的深化改革,廣東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明晰產權、量化到人、家庭承包、聯戶合作、規模經營”林改之路,基本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改革目標,為林下經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廣東要持續壯大林下經濟,進一步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就必須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激活更多的林地資源。”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徐大平表示,集體林是廣東林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山區發展的重要生產資料,更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主戰場、林分優化林相改善的主陣地。
為打好改革牌,2024年5月出爐的《廣東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全省各地,加快推進“三權分置”,創新森林經營和林木采伐管理,有效規范林地林木流轉,以“活”字讓林區煥發新生機,厚植林下經濟發展的基礎。
隨著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推進,如今的南粵大地,全省集體林地采取轉讓、轉包、出租、互換、入股和委托經營等方式的流轉日益活躍,全省集體林地流轉面積呈現逐年增加態勢。
“我們今年從水頭鎮的新聯村和銅溪村流轉了500多畝集體林地,探索林下魔芋種植,不僅給村集體帶來了直接的土地租金收入和村民家門口就業機會;如果項目試種成功,定能讓林下魔芋種植變成村民致富的新途徑。”佛岡縣供銷天佛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偉偉介紹,佛岡“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縣林地面積13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近70%,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推進,殷實的“生態家底”將為林下魔芋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作為全省唯一入選全國林權登記提質增效試點縣的江門市鶴山市,下好改革棋,破解林權登記難、登記慢及林權登記的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積極推進“林權登記+金融”服務,解決林下特色產業發展后顧之憂,吸引了一批優秀林業企業投資。
打好產業牌,因地制宜推動林下經濟多元化
深藏于始興縣東南方向的客家古村落——羅壩鎮桃源村,依托當地平均海拔700米的大山,在數萬畝的原始山林里,試種仿野生竹蓀、松茸等珍貴食用菌,盤活棄耕的林地資源,并探索“林菌+康養”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為撐起村民“致富傘”。同樣山多地少,地處偏遠山區的陸河縣南萬鎮,依托全國面積最大的紅錐林群落,大力發展“林業+藥材”的林下經濟模式,從而帶動外出人員返鄉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桃源村和南萬鎮只是綠美廣東林下經濟發展的縮影。近些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在推動林下經濟發展上,廣東各地與省林業局高度“同頻共振”,在遵循“生態循環”原則下,各地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充分盤活樹下資源,發展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林下經濟。
如今,廣東林下經濟已形成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模式,林下資源開發日益集約化,林間種菜、菌、茶、花、藥,林下養蜂、禽、魚,林果、林木可采集并進行深加工,林中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第三產業,一座多元立體式林下經濟模式已漸成。比如,粵西粵東沿海地區,以“紅樹林+漁業”的模式成為地域特色。
“發展林下經濟,除了資源稟賦,還離不開科技驅動。”始興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始興為例,當地為發展竹特色產業及竹蓀、靈芝等竹下經濟,始終堅持科技驅動,從良種繁育推廣、標準化種植管理技術、產品加工與儲存等方面,全鏈條積極與該領域的省內外權威科研院所合作, 打造科技含量高的林下經濟,讓科技賦能山林,培育林業新質生產力。
同時,廣東還積極補齊林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短板。比如,在韶關市乳源縣大橋鎮岐石村,群山環繞導致交通不便,給產業發展帶來阻礙。為促進當地油茶產業發展,當地先后下撥30萬元扶貧資金和48萬元鄉村振興資金,修建了1.3公里的油茶生產運輸道路及防火通道,解決了油茶運輸難題。
打好品牌,助力林下產品優品優價
調研發現,作為林業大省,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廣東林下經濟種類繁多,一二三產業門類齊全。但由于生產布局相對分散,且多數品類的林下生態產品規模不大,以農戶或合作社種養為主,普遍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引領,難以形成在市場具有影響力的大品牌,從而使得優質的林下生態產品,難以實現“優品優價”。
如何破局?廣東林業局打出的關鍵一招是品牌建設。在《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及《廣東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要建立森林生態產品標志管理和產品追溯體系,搭建林產品交易平臺,打造“粵林+”特色品牌,提升優質林產品經濟價值。
廣東聚力打造“粵林+”特色品牌
“林下經濟,一頭牽著‘生態美’,一頭連著‘百姓富’。”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讓更多的消費者認知廣東林下生態優品,推動消費者與林農有效鏈接,省林業局高度重視林下經濟品牌建設,2022年開展了首屆廣東十大茶油品牌評選,從2023年起,連續兩年舉辦了廣東省林業博覽會和廣東省經濟林豐收節,同時還積極組織相關企業參加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林產品展會,全力打造“粵林油茶”、“粵林山珍”等廣東特色林下產品公用品牌,推動廣東林業生態優品走向千家萬戶。
如今化州橘紅、陽春春砂仁、新會陳皮、電白沉香、龍川油茶、羅定肉桂、德慶巴戟等一批廣東林下生產產品,已逐漸成為頗具全國影響力的廣東林下經濟品牌。
產業要致富,品牌必先行。廣東通過持續打造“粵林+”特色品牌 ,搭建林產品交易平臺,建立林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廣東林產品的附加值和企業競爭力,還促進了生態產品價值經濟溢價,為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力拓寬林“兩山”轉化的廣東路徑。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