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市田野上“長”出新質生產力
土豆還能掛在空中長?
近日,記者走進被譽為“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的威寧自治縣中墾薯業有限公司種薯培育基地智能溫室,只見一排排郁郁蔥蔥的馬鈴薯種苗,竟在空中蓬勃生長,白色根須猶如“瀑布”般垂落,每一株上都掛滿了黃色的馬鈴薯原原種,這些無需土壤即可生長的小土豆被稱為“原原種”,它們是馬鈴薯“種子的種子”。
“我們基地采用的是先進的霧培法技術,通過高架苗床、精準施肥供水、智能控制薯苗等,生產脫毒馬鈴薯原原種。”公司技術負責人黃雍平介紹說,“現代智能溫室中遍布的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控并自動調節溫度、光照、水分、空氣和肥料等關鍵生長因素,讓馬鈴薯種苗始終處于最佳生長環境。”
據了解,中墾薯業有限公司這一空中培育技術的創新應用,顛覆了威寧傳統馬鈴薯種植模式,讓馬鈴薯實現了從土里長到空中“掛”的產業革命,走出了一條科技興薯、產業富民的新路子。去年,該公司成功培育出8000多萬粒馬鈴薯微型種,并通過科學手段將其轉化為一級種薯,為威寧自治縣馬鈴薯產業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農業要強,離不開科技支撐;農民要富,離不開科技引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創新種植養殖技術、發展智慧農業、推廣先進農機……近年來,錨定農業現代化目標,畢節市著力培植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傳統農業模式下,食用菌的種植受自然環境影響很大,產量和品質都不穩定。在大方縣經濟開發區,坐落著國內首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化白參菌栽培工廠——中國白參菌科創園。該工廠集全智能化與工廠化于一體,為業內領先的栽培模式,一年四季均可種植白參菌、鹿茸菇、金耳等珍稀食用菌。
現代化菇房、智能化溫控、365天循環出菇……走進科創園的生產車間,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廠房內恒溫恒濕,一朵朵飽滿圓潤的白參菌、金耳、鹿茸菇在生產線上“排隊”等待采摘。
運營管理科創園的畢節市農投菌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副總經理馬布平告訴記者,“這是一個被科技‘澆灌’長大的山珍產業。經過馴化,我們的自有品種朵型高度一致、菇峰整齊、顏色灰白、肉質肥厚,同時栽培周期短,只要18天就能出菇,是一家實現從制包、接菌、培育、出菇、包裝到銷售全鏈條工廠化種植的蘑菇廠。”
為延伸白參菌產業鏈,該公司建設了烘干線菌湯包生產線,開展珍稀食用菌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目前,該公司年產鮮菇量達7200噸,年產值上億元,產品銷往廣東、云南、四川、重慶等地,深受消費者青睞。
農業機械化是科技強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貴州重要的糧食產區,近年來,得益于全程機械化的推廣,精量直播機、拖拉機、植保無人機、大型收割機等農機設備在畢節市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與吸引力,為糧食穩產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在納雍縣玉龍壩鎮平寨社區的千畝示范田里,農機手李懿操作著他的 “鋼鐵伙伴”——大疆T30植保無人機已忙碌了好一會兒,翼展1米多無人機拔地而起,拖著藥霧向遠方飛去,帶給農民全新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驗。在旁邊觀看航化作業的農民王老伯笑著說,“以前我們五個人一天才能打完10畝地,現在這‘鐵鳥’10分鐘就搞定了,這就是科技帶來的變化呀!”
無人機低空盤旋,育秧流水線高速運轉,大數據、物聯網及時傳回農情信息,水肥一體化、綠色生物防控技術大顯身手……充滿希望的田野里,各類新裝備、新技術、新模式正在重塑農耕“基因”。
目前,畢節市各類農機保有量達88萬臺以上,農機服務組織達300家以上,全年機耕、機播、機收面積保持在1600萬畝以上,培育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353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55%。
從傳統耕作到智慧農業,從單一種植到全鏈發展,如今,科技悄然重塑著農業的模樣,新質生產力的融入讓傳統農業跳出“靠天吃飯”的舊模式,賦能畢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在高原沃土上書寫著“科技富農”的新故事。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