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助推鄉村華麗蛻變
在鶴峰縣太平鎮的大山里,一條清澈小河蜿蜒穿過三岔口村。這個曾被大山禁錮、因交通閉塞而深陷貧困的小山村,正經歷著一場由知識產權賦能的華麗蛻變。自2015年省知識產權局駐村幫扶以來,三岔口村不僅撕下了貧困標簽,更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三岔口村坐擁得天獨厚的箬葉資源,但受交通條件限制,箬葉長期淪為無人問津的荒野植被。1995年,村民張應釗夫婦率先創辦箬葉加工廠,開辟了一條箬葉變現之路。經過多年的發展,張應釗夫婦的工廠將箬葉與茶葉相結合,生產出粽茶——以箬葉包裹茶葉,就像一枚枚小巧玲瓏的粽子。
粽茶的問世,不僅讓沉寂的茶園重披綠裝,更讓深山箬葉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箬葉成了村民致富的“金葉子”,身價隨著粽茶走俏節節攀升。
深山藏珍,如何讓這些沉睡的資源在市場浪潮中熠熠生輝?省知識產權局駐村工作隊以“品牌化”破題,為這片土地注入破繭成蝶的力量。
2024年4月,“鶴峰箬葉”正式摘取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桂冠。這如同一把金鑰匙,打開了通往全國市場的大門。
在駐村工作隊的悉心指導和全力支持下,張應釗夫婦創立湖北聚百農茶業有限公司。他們錨定品牌建設,成功注冊“聚百農野生茶”“山居箬葉”等商標,并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專利,為深山物產披上法律盔甲,賦予專屬“身份ID”,在品牌賦能之下,箬葉變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如今,三岔口村箬葉產業年收入突破140萬元,人均增收5000元。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三岔口村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駐村干部來了以后,路變得寬敞平坦了,環境變得整潔漂亮了,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三岔口村村民何小峰感慨。
這份感慨背后,是駐村工作隊實實在在的付出——8年里,村里新修、硬化、拓寬道路超30公里,架起2座橋梁,徹底打通該村二組、四組村民出行的道路。如今,滿載農資的車輛能暢通駛入,特色山貨得以源源不斷地運往山外。
同時,為了讓村民喝上放心水,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80萬元資金,新建現代化自來水廠,對全村入戶自來水管道進行標準化改造,徹底改寫了該村用水難的歷史,大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三岔口村因地制宜,以箬葉、茶葉為主導產業,同時大膽探索多元化種植養殖模式。恩施黑土豬、林下雞、中蜂養殖等特色項目蓬勃發展,西瓜、大櫻桃、中藥材等也在肥沃的土地上茁壯成長。其中,中蜂產業發展尤為亮眼,目前已形成規模效應,年均收入達30萬元,1500群中蜂成為村民致富的“甜蜜法寶”。
三岔口扶貧車間的落成,更為村民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這座車間每年為村民提供50多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扶貧車間不僅是生產的場所,更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堅實平臺,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省知識產權局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知識產權為筆,在三岔口村精心勾勒,繪出“箬葉搖金、產業興旺、民生殷實”的動人圖景。品牌賦能之下,這些深藏大山的珍寶正閃耀光芒,照亮村民持續增收、鄉村全面振興的康莊大道。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