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土特產”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白居易詩曰“五月枇杷正滿林”。五月中旬以來,寧海縣一市鎮的低山緩坡呈現一派“紙袋似花”的景象,連片的白枇杷基地迎來采摘季。每天一大早,果農穿梭在枇杷林間,感受著豐收的喜悅。
一市鎮曹家村村民陳悅桐種了500來棵“寧海白”枇杷,她表示,今年白枇杷價格每公斤在40元左右,預計收入10萬多元。
據統計,一市鎮今年白枇杷產量超過3200噸,總產值超8000萬元。小小白枇杷,成為農戶的致富果。
“土特產”事關居民的“菜籃子”和農民的“錢袋子”。近年來,寧波把做好“土特產”文章作為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一個著力點,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
寧波年糕、寧波湯圓、奉化千層餅等糧食制品香飄四海;雪菜、紅美人柑橘、水蜜桃等特色蔬果聲名遠揚;大黃魚、青蟹、蟶子等水產品走俏全國;象山白鵝、正大雞蛋、涌優牛奶等畜禽產品強勢出圈……
隨著培育力度的加大,“土特產”規模持續擴大、特色更加鮮明,呈現品種出彩、品質出彩、品牌出彩的良好發展態勢。
數據顯示,在已公布的浙江省前三批名優“土特產”百品榜名單中,寧波上榜農產品達到32個,占全省的10.67%。
不僅要深挖“土”的資源,還要延長“產”的鏈條,通過強鏈條催生產業新動能。目前,一批“優而強”“美而精”的農業特色產業鏈條建設加速推進,全市已累計培育省級“土特產”全產業鏈13條,實現產值共計296億元。
其中,一些“土特產”全產業鏈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分工協作和利益聯結機制。產業鏈中的農業龍頭企業等鏈主企業通過訂單合同、吸納就業、生產服務、托底收購等方式,有力帶動農民增收和產業增值。
關山櫻是目前國內唯一被列入新資源食品名錄的櫻花品種,四明山區是我省關山櫻的主要種植分布區域。“櫻花可食”獲批后,海曙區成立全國首家大型櫻花烘干企業,開發出鮮花、干花、純露三種初級原料產品,同時整合十多家相關企業,成立寧波市櫻花產業共富聯合體,致力于“櫻花+”產業融合和全產業鏈開發。櫻花茶、糕點、香薰等產品深受客商青睞。
“騰籠”拓空間,“換鳥”增效益。寧波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技改升級,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文章。通過全量化利用,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對農業生產的托底和全產業鏈增效,基本形成了以水產品、果蔬、糧油等加工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業格局,藺草、榨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工規模位居全國前列,果酒、果脯、植物蛋白等新興農產品加工快速發展。去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超1700億元。
“土特產”要闖出大市場,需要龍頭企業“一馬當先”。以強龍興農工程為牽引,寧波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創新聯農帶農機制,與小農戶共創“土特產”良好聲譽、共享“土特產”發展成果。
39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一年聯結生產基地逾630萬畝,收購農產品及原料近381億元,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逾4.95萬人。全市涌現“阿拉寧波”“寧海珍鮮”“慈農優選”“南塘河”等一批全品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覆蓋農產品品類278項。
挖資源、興業態、補鏈條、強龍頭……鄉村“土特產”讓“菜籃子”更充盈、“果盤子”更豐富,鄉村特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小小“土特產”,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寧波正在大力實施鄉村“土特產”提升行動,強化糧食安全與鄉村產業一體謀劃,實施“土特產”精品化培育,在優化布局、培育特色、延鏈補鏈、打響品牌、培育主體五個方面下功夫,打造“土特產”產業集群,壯大縣域富民產業。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