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葉"泡"出大產業 生態茶香飄四方
春茶吐翠,芳香四溢。走進汶川縣水磨鎮盤龍溪村,層層疊疊的茶樹宛如綠色波浪,采茶工人們在茶園間手指翻飛,一片片嫩綠的芽尖被收入簍中。這個曾經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小山村,如今憑借著發展茶產業實現了華麗轉身,“盤龍溪茶”正成為汶川特色農業的一張“金名片”。
盤龍溪村平均海拔1200米,常年云霧繚繞,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茶葉的優異品質。“這里的茶葉富含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我們從來不打農藥,不上化肥,屬于生態有機茶葉,這樣生長出來的茶葉茶質就更甘甜。”土茶制作非遺傳承人姚紅偉介紹道。
汶川之南有好茶,茶香浸潤千百年。作為川藏茶馬古道的重要起點,盛產西路邊茶,目前已形成以水磨鎮盤龍溪村、牛塘溝村為核心的“長壽南茶、多態融合”共富聯合體,成功孵化出“汶川紅”和“儲秀靈芽”等知名本土茶品牌,水磨土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農業專家指導下,水磨鎮還先后引進了福鼎九號、黃金芽、紫娟等優良品種,茶葉品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如今,水磨鎮全鎮共有三千多畝茶園,年產優質干茶葉3萬斤,年銷售額近八百萬元。村民王大姐高興地說:“以前種茶只能自給自足,現在通過合作社,我們的茶葉賣到了成都,甚至省外,收入翻了好幾倍,有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水磨茶了。”。
除了提升茶葉品質,盤龍溪村還積極探索“茶旅融合”發展模式,依托茶園風光和羌族文化,打造生態觀光、采茶體驗、茶文化研學等特色旅游項目,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每年春季的“采茶節”更是成為當地文旅品牌活動,進一步提升了盤龍溪茶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學畢業以后我就回到了家鄉,通過制作短視頻向大家推介水磨茶葉,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品嘗到水磨茶,了解水磨的茶文化。”水磨茶文化推廣者姚亞玲告訴記者。鏡頭前,姚亞玲身著羌族服飾,指著身后云霧繚繞的茶山,向網友們熱情介紹著家鄉的好茶。這位“90后”返鄉青年,如今已成為水磨茶文化的推廣者,通過她的鏡頭,更多人了解并愛上了這片土地孕育的茶香。
一葉藏山水,半盞見春秋。站在觀景平臺遠眺,連綿的茶山宛如綠色的海洋。水磨鎮用一片小小的茶葉,書寫了鄉村振興的大文章,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綠色田野上,村民們正用勤勞和智慧,書寫著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新篇章。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